首页 财富 > 正文

武威凉州:栽植新绿绘就生态底色 快讯

中国甘肃网3月23日讯(本网记者张振国通讯员李金业)让山峦层林尽染,城乡鸟语花香。近年来,凉州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2022年,完成人工造林11.3万亩,草原保护治理22.68万亩,国土绿化提质增效2.13万亩,退化林修复2万亩,年内完成30万亩压沙,国土绿化各项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2023年全区计划完成人工造林17.67万亩,绿洲区绿化0.19万亩,治沙造林16.47万亩,南部山区绿化1.01万亩,完成义务植树230万株,完成草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6万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一组组数据,一项项工作,是对凉州区推动国土绿化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诠释。

凉州区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向沙漠要地、向南部山区要绿,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持续推进干部群众义务压沙、义务植树,全力推动北部沙区防沙治沙工程和南部山区国家储备林建设。如今,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已在凉州大地徐徐铺展开来。

俯瞰凉州区双城镇乡村建设(吴剑斌摄)

夯实生态基底谱写新篇章

村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一旁的小广场上,孩童嬉闹,看孩子的村民三五成群,这是近日记者来到金河镇大庄村采访时看到的场景。去年以来,金河镇大庄村以创建乡村建设示范村为契机,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村容村貌等突出问题,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生产、生活与生态共融,乡容、乡愁与乡风共创”的乡村建设示范村已经初步建成。

凉州区金河镇蔡家滩村向美而行

金河镇大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冯兴斌对记者说:“我们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拆临拆违、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其中,使我们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同时引导村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金河镇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建成只是凉州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护生态环境、提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凉州区加快推进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统筹推进农村道路、安全饮水、住房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

奋进新征程,凉州区将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锚定目标,踔厉奋发,积极开展“一村万树”行动,积极构建绿洲生态系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处处河道水清岸绿,一幢幢农房错落有致……走进凉州区的村村落落,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优美的风光和良好的生态,是凉州殷实的“绿色家底”。

发展绿色产业增添新动能

近年来,凉州区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绿色环保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凉州区沙漠面积达272万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风沙线长达98公里。通过开展大规模压沙造林、封沙育林(草)和封禁保护,2022年完成压沙30万亩。在春秋两季,凉州区都会组织机关干部挺进沙漠腹地,以建设生态大区为目标,向“沙漠要土地”,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着力构筑生态绿色屏障。

凉州区2023年春季义务压沙活动现场(靳涛摄)

而今,全区上下以“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向着春天再出发,积极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切实增加山区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向南部山区要绿”,以实际行动栽植新绿铺底色。

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储林建设绿意渐浓(吴剑斌摄)

记者在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储林建设项目现场看到,开挖好的植树穴半米见方,错落有致,基础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正在按照造林技术要求,挥锹铲土、扶树正苗、浇水培土,一棵棵树苗生机盎然,平时寂静的山区,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凉州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吉伟向记者介绍:“该项目的实施,为附近群众增加了收入,同时改善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加了林草植被,为建设生态大区奠定了基础。”

动真格留住蓝天白云,下决心换来绿水青山。在走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上,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凉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个领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足。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