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富 > 正文

白银公安:“三项举措”推动“一村一警”工作提质增效

在白银市白银区黄茂井村的田间地头、村前院后,时常可见驻村警力走村入户开展工作,与村民像家人一样,围坐一圈、促膝交谈。这是推行实施“一村一警”警务新模式的一个缩影。“村里有了‘穿警服的’,我们都很放心!”黄茂井村的乡亲们如是说。


(资料图片)

近年来,白银公安将公安基础工作与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统筹结合,持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通过实施“一村一警”警务新模式,将重心下移、警力下沉,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夯实了平安建设根基。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机关“一区两辅警”配备辅警340人,配备率达141.67%;“一村一辅警”配备辅警572人,配备率达81.25%。

警务前移服务群众零距离

白银市公安机关坚持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进一步增强派出所战斗力,做实做强城乡社区警务。全面推行驻村(社区)民(辅)警在村(社区)党组织或村(居)委会兼职制度,实现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与“一村一警”工作有机融合,随着“一村一警”工作的全面开展,驻村警力走到田间地头,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拉家常、叙家事”,掌握社情民意,把各类安全隐患发现在前、应对在前、化解在前,有效延伸公安机关打、防、管、服触角,为全市农村治安筑好“第一道防线”。

驻村民辅警们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着手,通过帮助解决村民求助、走访关注特殊家庭、帮助行动不便独居老人办理身份证等形式开展便民服务,成了群众的“代办员”,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智慧赋能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

“警官,我的车被堵了你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下。”“一期广场上的路灯不亮了,晚上出行不安全。”“收到,我们尽快去现场核实。”这些“声音”不是来自110报警电话,而是白银市白银区黄茂井村警务区一个个警民微信群中的对话。在黄茂井村警务区,像这样由民警和居民组成的微信群共有12个。路灯不亮、噪音扰民……民警张智斌通过这12个微信群,解决了居民多件生活难题。

近年来,白银公安积极探索推进“警格+网格”基层治理模式,建立以社区民辅警、网格员、志愿者为主体的巡防和宣传员队伍,持续加强辖区治安巡逻防控和常态化反诈、禁毒、法制等宣传工作。坚持“脚板+科技”理念,在用“汗水警务”为群众带来实惠的同时,也用“智慧警务”切实为包村民辅警解压减负。组织各包村民辅警利用加入和组建的500多个包联村干部群众微信群转发扩散,提高群众知晓率,宣传方式更加灵活高效。搭建“一村一警”走访模块,对包村民辅警入户走访及获取的各类信息、矛盾纠纷及安全隐患,分类录入“一村一警”模块,并动态采集各类基础数据,为实现基层治理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

规范管理催生队伍战斗力

为全面提升全市农村社会治安管控能力,深入推广农村“一村一(辅)警”,市局研究制定《白银市公安机关推进“一村一警”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白银市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薪酬管理办法》和《白银市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日常管理规定(试行)》,实现了人员、经费、机制保障“三落地”。

制定完善了警务室民辅警工作职责、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了民辅警工作日志、社情民意收集及服务群众登记册、一标三实基础信息登记册、治安纠纷调解登记册、治安巡逻安全检查登记册和服务企业登记册“六类”台账。按照“一村一警”工作要求,通过常态化开展业务知识、警务技能、警容风纪等专项培训,有效加强了驻村辅警的整体综合素质,也大大提升驻村辅警工作积极性。

实践证明,“一村一警”是伸向农村治安管理的神经末梢,也是破解农村社会治安管理难题的有效举措。他们充分发挥前哨作用,第一时间化解矛盾、处置警情,实现了警务、服务前移。一年以来,共走访群众13240户次,采集更新维护“一标三实”数据63500余条,为群众办实事900余件,协助处理警情1100余起,排查各类安全隐患3500余处,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