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富 > 正文

武威古浪:让“非遗”之花绚丽绽放

中国甘肃网3月21日讯(本网记者张振国通讯员胡海娣)近年来,武威市古浪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种非遗展演展示活动,采取各项得力措施,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工作,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以宣传凸显保护成效,积极营造浓厚氛围。积极开展“非遗”宣传活动,通过印刷《非遗法》《非遗条例》、发放宣传材料、悬挂横幅、非遗展演展示、宣传展板及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高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深入人心;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使青少年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爱上文化遗产;将古浪省市县优秀非遗项目以宣传展板的方式,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增强了宣传展示活动的互动性、体验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推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省级非遗项目古浪老调代表性传承人钟长海及自乐班子,2018年“五一”期间,参与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组八步沙六老汉“我奋斗、我幸福”现场录制,后古浪老调数次参加央视及其他媒体关于八步沙六老汉防沙治沙先进人物的节目拍摄录制。配合中央及省市电视台拍摄古浪老调传承情况,以《古浪老调,令人回味无穷》为题,在“今日头条”非遗民俗栏目播出;为配合疫情防控,古浪老调传承人钟长海自编自演《防治疫情靠大家》等微视频,古浪童谣传承人陈万喜自编自演《勤戴口罩》等微视频,通过抖音播出,积极向人民群众大力宣传防疫知识,为全力战胜疫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交流展示文化特色,凸显非遗独特魅力。先后组织非遗传承人赴兰州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2017年学校美育“一节一赛一交流”活动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精心选送古浪有代表性的非遗手工制品及特色食品,如手工刺绣、鞋垫、药枕、手工布鞋、手工挂面等“非遗”作品86件,参加了甘肃首届“丝路记忆”敦煌展。2019年7月组织省级非遗项目古浪老调及甘冬儿杨达儿传承人,参加了在天祝县松山镇举办的武威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展演活动;2019年6月组织以市级非遗扶贫项目大靖邸老四指子面、古浪手工刺绣、古浪手工地毯、古浪手工挂面、古浪土蜂蜜等5个产品、20余个品种、128件展品,参加了由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展品丰富多样,参与人员众多,达到了良好的宣传展示效果,广受好评。

以活动展现保护成果,推进手工技艺创新。组织民间文艺团队,开展了第四至第十一届古浪县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活动,省级非遗项目《古浪老调》等以老曲新唱的方式,达到了宣传弘扬“非遗”的良好效果。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成为县内品牌赛事,广受群众喜欢;积极利用电商、网络平台、直销等手段,逐步将市级非遗项目大靖邸老四指子面、黑松驿镇“凉莊园”系列产品、大靖镇手工地毯、土门镇手工刺绣等非遗产品推向省内外市场,推进传统非遗手工技艺振兴发展;古浪半台戏艺术团组织排练的精品舞台剧《赞六老汉三代人治沙》参加2019年甘肃省“第五届群星艺术节”,获得全省曲艺类一等奖;2020年春节前夕,代表武威市参加了省电视台组织的甘肃春晚节目录制;为落实省市委“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数次组织省市县非遗传承人深入基层,在西靖镇感恩新村、黑松驿镇黑松驿村等乡镇,开展非遗专场文艺演出及义写春联、送福等送文化下乡活动,观众达15600人次,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以项目促进保护活力,融入人民大众生活。2015年争取到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古浪老调》专项资金20万元。将优秀民间音乐古浪老调进一步挖掘、整理、编纂,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首次印刷2000册,免费向县内外文化部门、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赠阅,扩大了古浪老调在全社会的辐射面、影响力、知名度;2017年争取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镰刀”保护专项资金25万元,维修、改造“王氏镰刀”传习所160m²(分为陈列室、操作间、贮藏室三部分)。陈列展示柜19个,展出镰刀、斧头等铁制工具100余件。目前“王氏镰刀”传习所已投入使用,和当地大众生活有机融合,成为乡村旅游、触摸乡愁的最佳去处;2019年争取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浪童谣”保护专项资金22万元,拟拍摄制作《古浪童谣》高级影像制品、出版《古浪童谣》书籍;修缮提升《古浪童谣》传习所;2021年争取省级非遗项目《甘冬儿和杨达儿》传承保护资金20万元,将打造一处传习所、一部精品剧目、一部专题片。

(图片提供:古浪县文化馆)

标签: 文化遗产 专项资金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