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富 > 正文

书写“技能甘肃”的精彩答卷——世行职教项目推动甘肃职业教育不断探索新模式取得新突破

技能,让生活更美好。

因为世界银行贷款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项目(以下简称“世行项目”)的实施,让更多学子成为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在青春赛道上实现梦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2017年世行项目实施以来,我省成功探索出适合甘肃省及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在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及落实方面获得了新突破,在促进甘肃职业院校中高职一体化、中高本一体化建设,校企合作、师资能力提升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甘肃经验”,以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动笔触,在世行项目的答卷上写下了精彩答案。

世行项目为甘肃职教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缩短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差距。

但由于受人才短缺、地理区位偏远等因素限制,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办学定位不够准确、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专业设置不太合理、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行业企业参与不足等诸多问题,职业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如何破解瓶颈制约,推动职业教育进入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阶段,成为甘肃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谋非常之功,当有非常之举。

经积极争取、周密筹备,2017年,世界银行贷款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项目签约实施。至此,甘肃职教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动能。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校园一角。

世行项目在四所学校即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现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甘肃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现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兰州文理学院实施。

世行项目实施期间,围绕促进需求导向的职教体系建设、学校改革与创新等目标任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师资培训、教学改革、学院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经验,提升项目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相关性,促进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教育教学改革激发新活力

李永霞,世行项目培训的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种子”教师。在她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每六人一组围坐书桌前,诵读之余还积极展示、互相评价、与老师切磋,学生热情洋溢、课堂活力十足。

“以前备课,我们使用的是‘教学目标’;现在,我们则锚定‘学习目标’。字眼的变化,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李永霞所说的理念,正是来自于世行职教项目传授的积极教学法。

这只是世行项目带动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案例。

改革,意味着对传统模式的挑战和超越。世行项目着力推动基于职业能力需求而不是传统课程模式或基于院校资源的课程建设,基于能力提升而不是知识的记忆和积累的学生测评,学生学习是参与和互动的主动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正是这些理念和采取的改革措施,对4所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三教改革”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过系统的课程改革,四所学校成功引进并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改革体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课程改革规范,以剑桥集团重点扶持的八个专业为试点,成功推广到其他专业,极大地加速了四所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

在世行项目的支持下,项目学校同剑桥集团合作,开展了积极教学法培训,累计600名教师参加培训。积极教学法的推广,为项目学校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全方位的转变,将老师从“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将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了整体教学水平,有力地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了毕业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世行项目实施后,世行贷款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项目办”)成立了由西北师范大学等机构专家、合作企业技术人员、院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技能开发工作委员会”,推进模块化能力本位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改革,制定、修订课程标准1674项,人才培养方案209个,开发能力本位教材127门、网络课程394门。四所项目学校累计接受国内外培训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达18326人次,到企业挂职教师数量10236人次。

校企合作构建四链融合新业态

产教融合是世行项目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项目获得突破的难点与重点。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实训。

甘肃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实训中心实训课堂。

世行项目实施以来,我省直面产教融合中的诸多难点问题,创新理念,坚持系统思维,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将世行项目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世行项目实施期间,省项目办成立了由西北师范大学等机构专家、合作企业技术人员、院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技能开发工作委员会”,指导各项目院校改革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破解企业人才培养难题,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新业态,打通了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为广大学子在实训与就业之间搭建起了桥梁。

把企业引进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

项目学校突破传统办学模式,通过引进先进实训设备、创新实训课堂、建立实训基地、建设智慧工场、建设产业学院、成立职教集团、创建名师工作室、设立订单班、落实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式,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全面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提升了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是项目实施中的一大亮点。与以往订单班等不同的是,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通过现代学徒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人才培养更具有质量和针对性,为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铺平了道路。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实习教学依托校企共建基地展开,采用学徒生在企业进行业务培训和企业师傅带学徒生实际操作两种形式,真正实现“做中学”。现代学徒制推行以来,学院秉持“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理念,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和职业能力。目前,该学院已创建实习实训基地69个,合作企业数量由2016年的20家增加至2022年的178家。

同样,现代学徒制在兰州文理学院“开花结果”。该校与陕西戏曲研究院、甘肃省秦剧院、金昌市秦剧院、兰州市秦腔艺术剧院等知名院团建立合作关系,邀请6名行业名师名角来学校授课,开展“绝活传承”。该校还推行“以演促教,演教结合”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了“文化惠民演出”“敦煌文博会”“高雅艺术进校园”“武威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的演出。现代学徒制给学校带来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先后有8名学生获“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殊荣;3名学生被美国、俄罗斯、西班牙等国高校录取并获全额奖学金;数十名学生被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戏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类重点院校录取。

依托天水作为西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成立现代产业学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走出了校企合作新路子。该校与甘肃中盛奥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奥迪学院”,与天水陆拾陆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立“66创意产业学院”,并依托“奥迪学院”建成全省首个实景式产教融合汽车实训基地,探索出了“前厂后校”育人模式。同时,该校紧盯产业发展趋势,牵头组建了甘肃省机电职教集团等4个职教集团,实现了智能化水平高、适应市场能力强的专业链和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密集型对接,促使全省机电类专业“握指成拳”,优势明显。数据显示,2016年该校合作企业数只有26个。实施世行项目以来,合作企业数已增长为373个。

通过世行项目实施,4所项目学校校企合作企业总数量由178家增加至999家,到合作企业就业的毕业生由3173人次上升至35441人次,学校社会培训量由3898人次上升至26553人次。毕业生首次对口就业率由基线37%增长至72%。

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推行,实现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融合对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世行项目的带动下,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水平,还增强了学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助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八方面成效展现职教新亮点

世行项目实施以来,甘肃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被一一破解,并在八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促进了以需求为导向的职教体系建设,推动甘肃成为西北技能发展大省和先行省。项目建立了技能工作组,开展了8项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中关于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库、双证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被甘肃省采纳,并作为甘肃省政府“技能甘肃”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指导意见。一系列项目成果,破解了项目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校长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瓶颈,为项目院校推进内涵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甘肃职业教育发展,并为甘肃成为西北技能发展大省和先行省发挥了关键作用。

——促进了受益院校内涵建设,推动了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实施期间,4所项目学校累计接受国内外培训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达18326人次,到企业挂职教师数量10236人次。为改变教师传统灌输式授课模式,各项目学校积极开展“三教”改革,大力推行模块化能力本位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估改革。同时,为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实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各项目学校共新建建筑22栋,新增建筑面积192067平方米。世行项目资金的投入推动了项目院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了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课程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学生测评基于职业能力发展、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及师资培训注重实效等方面的目标。

——项目管理卓有成效,监测评估推动项目可持续性。甘肃省各级政府、项目院校将项目工作与学校的长期发展相融合,设立专门机构进行项目管理。同时,省项目办聘请省级专家组指导项目各项活动,有效推进了项目的执行进度及质量,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及对其他非项目学校的辐射带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管理创新与内涵发展促进项目目标实现。项目实施期间,省项目办和4所项目院校共实施了140项项目活动,产出项目成果229项,平均完成率达到128%。该项目建立了顺畅的沟通机制,促进项目实施效果显著,实现了预期的3个发展目标,其中毕业生6个月内的对口就业率为67%,女性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66%,较基线值分别增长了81%和106%;毕业生获取双证率为50%,女性毕业生双证率为46%,较基线值分别增长了56%和35%;到合作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从基线的3173人增长到2022年35411人,增长了10倍。项目超额完成了预期的13个结果指标。

——扩大受益面,促进包容性发展。世行项目实施后,项目院校累计81823名学生和29600人次教师从项目活动中受益,受益学生数量增长率达到176%。项目院校对少数民族、女性以及家庭困难等群体的关注度逐年提高,在项目活动设计、项目管理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上群体的权益保障与发展,有效促进了以上群体的自身发展。

——项目赋能脱贫攻坚。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职业院校门槛更低、成本更小、就业通道更为直接,点亮了众多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项目实施以来,职业院校敞开大门,让一批又一批困难学子“进得去、上得起、学得好、有出路”。项目社会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下半年4所项目院校毕业生人数为18153人,对口就业率为67%,其中经济困难生的对口就业率为69.02%。

——项目促进受益院校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疫情期间,省项目办积极制定应对策略,创新针对疫情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全力做到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两不误,将外教师线下培训改为线上培训,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网络在线教学,在线资源包和精品课程保证了学生学习。

——对非项目学校起到引领带动作用。项目产生了“蝴蝶效应”,项目学校通过研讨会、教学参观、经验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向全省中、高职院校推广积极学法、人培方案制定方法、课程改革标准等。尤其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创新模式,对非项目学校产生了积极影响。

世行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规范化和创新性,改善了专业和课程软环境,促进了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提高了教育办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的有机结合;改善了硬件设施,提高了综合实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更多技能型人才。

截至目前,世行项目各项建设内容圆满完成,项目溢出效应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有关参事报告为甘肃职教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项目经验和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分享,输出了甘肃职教影响力。

省项目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世行项目的实施,树立了全省职业教育改革标杆,为职业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国际化合作发展新路,也为“技能甘肃”建设提供了经验和示范。在可持续发展中,全省职业院校将继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育人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技能甘肃”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职教力量。(记者陈永君)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