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富 > 正文

【当前独家】搬进新村 过好生活——记武威凉州区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

本网记者张振国通讯员贺兴焱张珊珊


(资料图片)

最美人间四月天。漫步在乡村小道,远处雪山耸立,近处诗意田园。从高处远眺,青砖黛瓦的崭新民居鳞次栉比,宽敞通达的水泥路连接着每家每户,集中建设的养殖暖棚区人头攒动,一派繁忙。医院、学校、广场、幼儿园、卫生室、小游园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保障着群众的生活所需,这里便是武威市金山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

搬出老宅,住上新房,开启新生活。当地群众曾经的“安居梦”如今成了现实。去年以来,凉州区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之计,立足实际,高起点规划、高效率推进、高标准落实,有力有序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尽最大努力让人民群众通过避险搬迁优其屋、舒其心、乐其业。

科学谋划精准施策

凉州区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甘肃省西部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县区之一。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为南部沿山地带,涉及9个镇、27个村、157个村民小组,最典型的是地处祁连山沿山地带的金山镇,全镇66%的农户处在地质灾害威胁区,34%的农户处在生态敏感区,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2年,凉州区实施金山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修建新民居住宅376户,搬迁群众376户1324人,同步配套学校、卫生院,全镇常住人口和公共服务机构整镇搬迁,当地民众居住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凉州区金山镇安置点上,错落有致的新民居在暖阳下自成一景。村民董成柱去年10月搬进了安置点8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里。让他更开心的是,政府给他们补贴了10万元,自己仅花了6万块钱,还给配套安装了太阳能、暖气。对于50多岁的他来说,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董成柱说:“房子宽敞明亮。上厕所,用水都方便,出去打个工也放心。学校、卫生院在旁边,上学、看病买药比以前方便多了。”

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中,凉州区对标“六种类型”,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合理提出了“五年规划、三年完成”的建设目标,高标准编制《凉州区2022—2026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将安置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坚持以房子为核心,统筹兼顾基础配套、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社会服务、生态保护等多重效应,全力打造让群众居住更安全、生活更便利的现代化农村。

2022年建设的6个安置点,搬迁的875户3196人,已全部入住。2023年,凉州区实施金山、张义、西营、康宁4个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集中力量解决813户2838名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并同步扶持发展养殖业和食用菌产业,让群众安居更安心。

创新模式释放红利

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富民产业,是民之所盼也是发展所需。2022年,凉州区守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两条底线,用足用活“10+5+N”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各类补助资金3960万,统筹整合乡村振兴、住建、交通、水务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4886万元,为持续推进搬迁提供资金保障。

创新搬迁安置模式。制定金山镇整镇搬迁规划,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把全镇6个村的1361户4161人集中搬迁到一个安置点。同步为孤寡老人建设幸福院40套,打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宜居宜业、治理有效的新社区,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探索新路径。

同步配套基础设施。统一配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托幼、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推进改厕、改灶、改暖和垃圾清运、生活污水处理,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用,让群众放心入住、舒心生活。

同步抓好产业就业。坚持把产业和就业与搬迁安置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2022年投入资金810万元,统一规划建设高标准养殖暖棚200座,已进畜2749头只,今年计划新建300座,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因人施策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地务工、组织劳务输转,实现搬迁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群众务工就业方面的收入较搬迁前人均增加了1500元。

同步开展恢复治理。按照“一户一宅、占新腾旧”要求,本着“知情自愿、公开公正”的原则,积极推进旧房拆除和旧宅基地复垦,2022年搬迁腾退的522亩旧宅基地已全部复垦。迁出区因地制宜恢复生态,实现“人退山绿”;安置区开展“一村万树”行动,完成绿化8.54万平方米、栽植苗木1.2万多株,最大限度释放生态效应。

在康宁镇新寨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施工现场,多台挖掘机来回作业,刚挖好的地基坑道片片相连,工人们正在安装浇筑模具,项目建设紧张有序推进。新寨村村民王大兴在了解了搬迁政策后,最先报名、交了押金。

“现在政府实施的避险搬迁项目,住房有补贴,银行贷款还给贴息,自己交的也不多,就能住上新房子。所以我第一时间报了名交了押金,希望房子早点建好,早日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凉州区康宁镇新寨村村民王大兴说。

2023年,凉州区以“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实施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计划投资2.7亿元,在金山、张义、西营、康宁4个镇集中力量解决795户2863名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并同步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目前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预计年底搬迁入住。

壮大产业筑牢根基

“住得好”是第一步,“有钱赚”是搬到新居的村民最关心的事情。为保证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底色足、成色好,凉州区紧盯富民产业培育,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协作帮扶等,下大力气扶持搬迁群众发展增收产业,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最大程度富民增收,持续写好搬迁“后半篇”文章。

在凉州区张义镇刘庄村收缩安置养殖产业园,4座新建的标准化牛舍里养殖着近千头牛。

“现在咱们村的搬迁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还有了致富增收的新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国鹏说,张义镇在刘庄村收缩安置点配套了千头牛场项目,有养殖能力的人可以进场养殖。同时,也可以由大户来承包经营,农户分红,让村民得实惠,“给老百姓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基地,大家伙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在金山镇崖湾村,村民张光洲正在养殖棚里打扫棚舍、喂食草料,开始一天的新生活。

说起新生活,张光洲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现在住上了新房子,政府还给我们修了养殖棚,种地养牛现在收入高多了,往后我会把牛越养越多,把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放眼凉州区金山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一栋栋新房,让搬迁群众有了安居之所;一座座养殖场,让群众有了乐业之基。

“按照‘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原则,我们2023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已开工建设35万方抗旱应急调蓄水池,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按照‘一户一棚’养殖模式,建设养殖暖棚600座,不断增强群众年收入,拓宽群众劳务收入,全镇设置公益性岗位46个,稳步增加群众务工收入,坚定群众搬迁致富的信心。”金山镇党委书记邱生平说。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凉州区还注重激发群众创业激情,鼓励城镇社区、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拓展卫生保洁、设施管护、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融得进、逐步能致富。2022年凉州区共投入资金810万元,统一规划建设高标准养殖暖棚200座,已进畜2749头只,2023年计划新建300座,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目前,群众发展产业的收入较搬迁前人均增加了1060元。

安居,是民生之要。从“忧居”到“优居”,随着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的有序实施,一幅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在凉州大地上徐徐展开,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凉州的美好愿景在眼前愈走愈近……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