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富 > 正文

看热讯:武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开展“武威汉简”书法研学活动

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大力发展体现陇原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时代价值的标志性项目,武威市委、市政府启动“武威汉简书法研学”项目,为简牍文化的保护与展示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武威汉简的发掘及保存现状


(相关资料图)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震动学术界、书法界的有两件大事:一是甲骨文的发现;二是汉晋简牍的出土和公诸于世,它是我们迄今看到的有纸以前的书法墨迹。汉简的出土引起了当时学术界浓厚的研究兴趣,最初研究的有王国维、罗振玉等,继而风行域中,并使国外学者注目,成为一门国际显学。

甘肃是简牍大省,有“汉简之乡”的美誉。而武威汉简,以其数量多、保存好、内容丰富、史料可贵等独有的特点,构成了中国简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瑰宝,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中《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见证了丝路文化传播交流的盛况,也彰显了武威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截止目前,武威的汉简遗产主要有以下实物。

《仪礼简》:于1959年出土于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村磨咀子6号汉墓。其内容为儒家经典代表,按其形制、质地和内容分甲、乙、丙三种,共469简,存字27400余字。另有日忌杂占简11枚,共480简,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王杖简》:《王杖简》又包括《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册》。于1959年出土于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村磨咀子18号汉墓。因计木简10枚,史学界称之为“王杖十简”,这十枚木简系一完整册书,现藏甘肃省博物馆。1981年9月在文物普查时,新华乡农民袁德礼献出一份在磨咀子汉墓中出土的《王杖诏书令册》,为第二批木简,共26枚,末简有“在王杖诏书令”字样,故又称此简册为“王杖诏书令册”,现藏武威市博物馆。

《医药简》:1972年11月,在武威市凉州区柏树镇下五畦村旱滩坡发现东汉医药简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汉简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武威三简”的出土,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关注。国内顶级出版社中华书局早于1964年11月就出版了8k精装的由甘肃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考古所共同编著的《武威汉简》,并于2005年第二次印刷发行,日本著名中国书画出版复制机构二玄社也在其出版的《简牍名迹选(甘肃卷)》中以较多篇幅介绍展出了武威三简。

2020年甘肃文化出版社又隆重推出了《武威汉简集释》,它是《甘肃秦汉简牍集释》之一,上海书画出版社、重庆出版社、河南出版社等新闻出版部门多次、反复出版“武威三简”字帖、著述。主要原因是其对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的版本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汉代养老制度的重要资料,既使在今天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不无启发,它填补了中国医学早期的空白,对研究汉代医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仪礼简》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主要记载了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仪容礼节、制度、习俗及道德规范等,是两汉士族子弟们求学进仕的必修教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统治阶级的生活以及来自民间的礼俗。像这样完整的《仪礼简》是迄今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这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另外,此简字体已摆脱了篆书框架,笔势流畅,工整秀丽,具备了成熟汉隶的气质,被当今书法家奉为奇珍异宝,也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

《王杖简》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两次出土的《王杖简》内容丰富,记载明确,具体内容涉及多项受法律保护的待遇,不仅有对70岁以上老人的政策,而且覆盖了当时社会的弱势群体,涉及政治地位、法律援助、经济支持、生活关怀、社会扶持等诸多方面。《王杖诏书令册》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古代“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是汉宣帝时期颁布的专门的尊老法典,是当时处理老年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汉宣帝为了表达自己对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特别在诏令中强调:“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朕甚怜耆老,高年授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并作出规定:“年七十以上,授王杖,比六百石”。这个等级的俸禄在当时低于县令(大县县长)但高于县长(小县县长),应当说是皇帝精心安排的“无官之禄”。从简册的整体内容分析来看,西汉时期,这些制度曾在全国认真执行过。所以,《王杖简》对印证中国自古就有的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医药简》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记录了一位医术高明、好钻研、善治疑难杂症的医者行医治病的经历和药方。内容包括三十多个医方和一百多种药物。临床医学方面,有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记载以及治疗方剂。方剂有30多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药物学方面,列举了100多种植物、矿物药,并且详尽地记载了这些药物的制作、剂型及用药方法等。针灸学方面记载了用针方法及禁忌等。武威出土的《医药简》第一次系统地将我国两千多年前有关医药学方面的实物资料展现在世人面前,是我国医药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开展武威汉简书法研学的现实思考

简牍能让我们近距离地看到汉人墨迹的真实面貌,有助于深入地了解汉代书法发展的演变过程,拓展我们对传统书法的新认识,也给当代书法学习和创作提供了借鉴、取法的宝贵资源。为了打造武威汉简研究的新平台,更好地宣传武威,武威市文化艺术界把如何综合利用武威文化、人才、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武威汉简的艺术价值与资源品牌价值,作为武威文化界今后工作的新课题。

持续开展简牍书法的研究学习和传播。近年来,简牍类风格书法作品频频在国展中入展、获奖,已经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风格类别。甘肃省文联、甘肃省书协、武威市文联把打造“武威汉简”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连续多年打造汉简地域特色书风。武威市书法爱好者研究学习武威简牍书法已蔚然成风,多次举办简牍书法临创展览,多人次以简牍书法作品入展国家级、省市级书法大展,并斩获大奖,对推广武威汉简,宣传武威、推广凉州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受到无平台、无资金、无专业研究人员的制约,对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宣传形成了较大的制约,无法使之形成竞争力较强的文化品牌。下一步还需要从人力、资金、场地方面给与支持,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宣传和传播武威汉简书法,并积极邀请省内外简牍研究专家、书法名家举办“简牍书法骨干培训班”,举办全省或全国范围内的“简牍书法征稿展”或“邀请展”,让武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和影响辐射全国。

设立“武威汉简”书法研学基地。以武威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为载体,汇聚全省简牍专家学者和省、市书法家协会力量,设立专业的“武威汉简书法研学基地”,打造集理论研究、书法创作、展览交流、辅导培训于一体的专业研创机构,挖掘汉简文化的历史,展示武威汉简最新创作成果。通过研学,让国内外喜爱武威汉简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爱好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武威汉简出土的历史,以及汉代发生在丝绸之路节点城市武威的一系列过往、故事,通过参观、游览、体验、制作、学习等方式,不仅让研学者触手可及,收获满满,又激发、启迪了武威汉简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同时也达到深度挖掘武威汉简艺术价值和品牌资源价值的目标。

文旅结合,开展体验推广系列活动。以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为主学习简牍实物制作、沉浸式书写体验、穿汉服、简牍吟诵、参加简牍知识讲座等活动;以武威文庙武威《仪礼简》为主研学,并拜祭孔圣人,举行释奠礼,参加祭孔大典,亲身感受隆重的祭孔仪式;参观武威博物馆,学习研讨中国最古老的养老制度,感受古今养老之传承与异同;参观武威汉简出土地武威市柏树乡下五畦村旱滩坡、武威市新华乡缠山村磨咀子汉墓群现场观摩研学,近距离体会武威汉简粗犷、率真、自然的地域特征,重走古人之路,感受一日千年的时空变幻;以“武威汉简”书法研学基地为主,观摩当代书家简牍书法作品展览,欣赏关于“武威汉简”的出版物、复制品、文创产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标签: 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市凉州区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