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当前热文:国际收支总体保持基本平衡格局


(资料图片)

国际收支数据是国际通行的观察经济的关键指标之一。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前三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基本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保持基本平衡格局,稳定性和韧性进一步增强,充分彰显了我国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和更高水平开放的积极成效。

经常账户、直接投资等是国际收支的基础组成部分,有着较高关注度。今年前三季度,经常账户顺差3104亿美元,同比增长56%,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直接投资净流入469亿美元。从全球范围看,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多个传统经常账户顺差国家都出现顺差明显下降态势,部分经常账户逆差国家则出现了逆差扩大,我国是少数实现经常账户顺差规模逆势增加的经济体。同时,据商务部统计,前三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8.9%,体现出我国经济前景长期向好以及巨大市场规模的吸引力。

经常项目保持在合理均衡区间,重要原因在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近十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90%。在此背景下,对外贸易发展更加平稳,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由2007年的9.9%降至2011年的1.8%,2012年以来总体保持在2%左右的合理区间。近年来全球疫情蔓延,我国生产供给能力有效弥补外部产需缺口,经常账户顺差增加,体现了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反映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升级和产业门类完备的相对优势。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使得我国跨境投融资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双向直接投资稳定增长,总体保持顺差格局。另一方面,跨境证券投资对国际收支的重要性提升,外债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推进,境内证券逐步纳入国际主流指数,拓宽了跨境资本流动渠道,丰富了市场参与主体。同时,对外开放也促进了外债结构优化,降低外债整体风险。近年来,外债增长主要来自境外央行等中长期投资者配置国内债券,稳定性较强的资金在外债中的比重提升,传统融资型外债占比下降。

展望未来,随着市场化调节机制及配套措施不断完善,国际收支更有条件实现自主平衡。首先,我国持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有助于及时释放外部压力,调节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得到强化。其次,汇率避险工具推广普及,更多企业运用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企业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明显增强,开展外汇交易更加理性。再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和国际清算系统支付结算中的占比持续提高,也有助于降低货币错配等风险,稳定市场主体跨境交易行为。

在市场化调节等机制综合作用下,我国国际收支逐步形成了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自主平衡、储备资产基本稳定的平衡格局。接下来,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将为国际收支在中长期保持基本平衡和稳健运行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标签: 人民币汇率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