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有人1元抛售业务 有人实现盈利!扭亏为盈的教培企业都去干这个了...

“双减”政策后,不少教育上市公司都开始“甩卖”或直接关停中小学学科培训业务。有公司以1元低价抛售旗下的学科培训业务。

截至4月12日,包括高途、有道等在内的多家教育企业均已发布2021年财报。

剔除不合规业务后,部分企业甚至在第四季度实现了季度盈利。

“降成本”后季度盈利

“双减”政策发布之年,教育中概股的全年业绩表现惨淡。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统计,在已发布2021全年财报的五家美股教育上市公司中,高途、有道、一起教育科技和掌门教育四家公司均交出了亏损成绩单,其中,高途2021年全年净亏损超31亿元,同比扩大了122.8%。

唯一实现盈利的51Talk,2021年净利润也呈同比下滑表现。具体来看,51Talk在2021全年的净利润为1.057亿元,而2020年全年净利润为1.47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年业绩表现不佳,但从2021年第四季度来看,上述五家公司均实现了单季度盈利。其中,高途净利润为2.86亿元,同比由亏转盈;有道、掌门教育则是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多鲸资本合伙人葛文伟分析指出,“双减”之后,各家公司都进行了大量的人员裁撤,人员出清和投放出清降低了运营成本。“过去教培企业为了扩张,会选择走‘战略性亏损’的路线,而在‘双减’之后,这样的路线已经走到头,人员成本和流量投放成本都降至冰点,反映到财报上,就会迅速变成盈利的模型。”

而除了降成本,教培企业减少对外投资,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也是实现四季度盈利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葛文伟看来, “教育中概股股价大跌,高管们也离职,财报中就不会出现期权激励的变现部分,也降低了大量企业成本。”

K12学科培训成“烫手山芋”

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发布,为校外培训时代画上了句号。

由此,各家机构开始剥离中小学学科培训业务,保证上市公司主体合规。从时间节点及多家公司公告来看,2021年12月31日,是不少上市公司们自设的剥离“大限”。

此外,“双减”政策的监管也在逐步收紧。据教育部此前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今年教育部将指导各地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要求落地执行。2月17日,高途宣布在2月底前停止向高中学生提供与学科相关的辅导服务。

K12学科培训业务,无疑是上市公司手中的“烫手山芋”。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以1元低价抛售旗下的学科培训业务。其中,A股上市公司勤上股份拟1元转让旗下广州龙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龙文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99%股权;港股上市公司卓越教育也在公告中称,拟向霍尔果斯乐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售旗下广州市卓越里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代价为1元。

51Talk则在发布2021年财报的同时,披露了其收到的来自公司董事长、CEO黄佳佳的非约束性建议书,拟1美元收购51Talk在中国大陆的所有业务,及其附属公司和公司控制的可变利益实体。

“剥离学科培训,是教育上市公司合规的必经之路。”葛文伟表示,目前教育股股价跌至谷底,配合合规操作,能够把学科培训的业务成本剥离在上市公司体系外,也能有效保护上市公司母体。

“另外公司解散员工和团队的成本也比较高,在业务剥离的同时,也能让大量员工剥离至上市公司体系外,降低裁员和业务缩减时的成本。”

教育公司如何转型?

甩掉不合规包袱后,转型成为摆在教育上市公司面前的新命题。

51Talk将战略重点调整至海外;一起教育科技转型教育SaaS服务商;高途全面转型至成人培训和职业教育等业务领域;有道专注教育智能硬件研发,在词典笔之外进军智能学习灯市场;掌门教育从素质教育、ToB业务、教育信息化及SaaS软件服务等多元赛道入手,并表示将入局智能硬件领域,开发以自学产品为核心的课后解决方案。

转换目标人群和市场、发力教育科技,是上述教育上市公司转型的共通点。

“很多教育上市公司都转向了智能硬件赛道,并在这个市场不断加大投入。”葛文伟表示,智能硬件赛道的投资回收期长,研发成本高,更考验企业的现金流和研发能力。

教育科技看重研发能力,转换目标市场则更考验企业的服务和运营能力。互联网教育专家、素履咨询创始人郁苗告诉记者,政策对校外培训监管逐步收紧,目前行业的出清已经差不多了。“资本可能会更看好与企业服务相关的培训业务,另外职业培训、产教融合方面也被认为还有成长空间。”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标签: 上市公司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