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细数个人系公募这7年 谁成佼佼者?23家管理规模4700亿、一家超千亿、六家不足10亿 还有大佬正出发

每每个人系公募有事件发生,总是分外惹人关注。经过7年时间发展,目前已有23家个人系公募基金,发展情况如何?哪些是行业的佼佼者?有哪些优势?又面临哪些发展困境?

近期个人系基金的大事件之一,中庚基金股权的拍卖一度牵动市场关注。根据此前公告,原定1月19日在阿里平台上进行的中庚基金25%股权拍卖,日前已经终止。相关公告显示,由于当事人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不需要拍卖财产,该场拍卖已经撤回。这家个人系私募的悬疑暂时落地。个人系公募的启程始自2013年。

2013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证监会关于管理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有关问题的请示》一文,该文首次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可作为主要股东申请设立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2014年6月,证监会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专业人士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得到了明确的鼓励。

当前,行业已有23家个人系公募基金。Wind 数据显示,截至1月19日,22家有数据统计的个人系公募基金非货资产净值规模合计4735亿元。

整体来看,自2015年3月泓德基金成为首家个人系公募后,经过6年多的发展,中庚基金与泓德基金、汇安基金、睿远基金等已成为佼佼者,因而,此次公司股权变动也引起业内的格外关注。

大佬争相入场

根据证监会1月14日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审批报告,至诚启航(上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申报材料已于11月25日获证监会受理,目前还在补正阶段。时间来看,就在至诚启航(上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申报材料获证监会受理的去年底,个人系公募基金公司泉果基金的设立申请也获得了证监会反馈意见。其中,东方红资产管理前董事长王国斌和东证资管前总经理任莉,两位在资管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现身股东名单之列,引发市场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实是王国斌的一次公转私、再转回公的历程。

公开资料显示,王国斌拥有超过25年证券从业经验。1986年,王国斌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后转入社会学系,本科毕业后在北大管理学院攻读硕士。硕士毕业后,王国斌曾任职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龙头券商南方证券和万国证券从事收购兼并与投资银行工作,后转入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1998年王国斌加入东方证券,2005年起担任东方证券副总裁。2010年,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王国斌出任董事长。2016年,王国斌离开东方红资产管理,结束在东方证券18年的投资生涯,随后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君和资本的创始人。

泉果基金另一位股东任莉,公开资料显示,其拥有十多年海内外市场营销经验,曾任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总部副总经理,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联席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总经理。

不难发现,继私募后,个人系公募已逐渐成为了明星级大佬离开老东家后“再出发”的新阵地。从创始人/总经理的从业背景来看,这23家公募的创始核心人物多出自知名的大型金融机构。

盘点来看,睿远基金的陈光明、傅鹏博,堪称国内价值投资的标杆人物;鹏扬基金的范勇宏,曾一手创立了华夏基金,在业内一直享有“行业教父”美誉;蜂巢基金的大股东唐煌、总经理陈世涌,此前均从业于银行的总部金融市场部;同泰基金的总经理马俊生此前任华泰联合证券总裁、大股东,刘文灿则曾从业于华夏基金的财务、人力、稽核部;明亚基金的大股东李正清曾就业于国际金融机构及外资对冲基金,总经理徐岱则从业于银行及私募基金。

针对专业人士为何热衷创办公募基金公司,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表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大家都长远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及在此背景下资产管理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二是有了政策的鼓励和监管的支持,让更多从业者看到了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三是每一位相关人员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的衷心喜爱,以及渴望寻求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能力,为持有人造福。

个人系公募有一大重要特点,即在于核心人员持股。近年来,公募行业人才流动频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激励政策没有到位。而“个人系”公募则通过核心人员持股和股权激励计划,把专业人才和公司发展、持有人利益深度捆绑,更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整体分化显著

根据对目前获批成立的23家个人系公募实际控制人的背景进行梳理后发现,大多数实控人是公募基金行业的资深老将。尽管业内大佬云集,但目前个人系公募在发展上仍面临着分化格局。

单以管理规模这一指标来看,23家个人系公募中,不乏管理规模已达千亿级规模的,也有管理规模尚不足1亿的。例如,成立于2015年3月的泓德基金,作为国内第一家个人系公募,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规模超千亿的个人系公募。Wind数据显示,截至当前,旗下基金管理规模已达到1016.06亿元,其中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就达到1012.11亿元。

其次是2016年成立的鹏扬基金和2018年由陈光明发起成立的睿远基金,两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也分别达到854.26亿元和600.23亿元。

与此同时,另有11家个人系公募基金的基金管理规模在百亿以内,其中6家公司规模甚至不足10亿。尽管考虑到新成立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发行备案、代销渠道合作等工作仍在进行之中,但如此鲜明对比,仍显示出较大的发展差异。

事实上,除了管理规模,获批后的个人系公募还面临着其他挑战。有分析人士表示,与传统公募机构相比,个人系公募更多的需要靠创始人的自有资源,以及在业内的影响力。而个人系公募作为创业公司,不排除在投研、风控等综合实力上有落差,继而成为掣肘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因。

此外,“很多银行在做白名单的时候,会考虑到基金公司的规模、产品线。比如有些银行会对睿远这样的个人系公募进行特批,因为其管理能力、号召力能够受到投资者的认可。”某银行渠道人士者表示,“然而多数个人系公募并不能享受到上述待遇,如果不能争取到银行、券商的渠道,会对首募基金的规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个人系公募则更需要通过基金公司优秀的管理能力来获得打开渠道的机会”。

2018年,王德晓在谈及泓德基金的发展规划时就曾表示,“我们的定位不是去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也不会为迎合市场去布局一个大而全的产品线。”

可见,对于成立不久的公募来说,想要在整个大行业中竞争,除了创始人个人积聚的影响力,机构亦要为自己选择一条性格鲜明的发力赛道—在投资者心目中打上标签烙印,这或是突围成长的巧妙方式。

不过,整体而言,23家个人系公募获批背后,代表的是业内大佬自立门户成立公募的潮流正在兴起。

(文章来源:财联社)

标签: 证券 投资 资产 东方证券 证监会 国际 国务院 资源 兼并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