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财联社时评】应允许宏观杠杆率再次阶段性上升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1月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比2020年末低7.7个百分点,连续5个季度杠杆率下降,为未来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一方面说明2020年疫情爆发特殊情况下,央行允许宏观杠杆率暂时上升的政策已经执行到位;另一方面,在连续5个季度杠杆率下降情况下,货币政策获得了新的施展空间。

从央行的数据来看,2021年宏观杠杆率平稳下降,首先是由于2020年疫情冲击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逐渐消退,同时各项材料产品价格有所回升,导致名义GDP增速较快回升,2021年GDP顺利突破100万亿,分母增大;另一方面,作为分子的政府部门、企业部门的债务增速有所回落。两项作用之下,促使杠杆率微降。

这也充分证明,宏观杠杆率是个相对数指标,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它,而不是静态地追求分子缩减。从过往的政策实践看,单纯追求债务缩减会对经济带来收缩性的压力,未必会使得宏观杠杆率指标有好的变化。其中的逻辑也很简单,因为债务一般是刚性的,而作为流量的GDP则弹性比较大。比较理想的做法,是想办法打开经济增长的空间,在发展中慢慢消化债务,这样宏观杠杆率才能有根本性的好转。

2020年三季度的金融数据发布会上,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曾表示,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是宏观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国民经济恢复的一个体现,应该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这一表态,当时曾经引发市场巨大争议,不少舆论认为宏观政策重回老路。但实际上,这是市场对宏观杠杆率指标的结构不了解所致,今日央行发布的数据就证明,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最终化解债务问题。

目前来看,随着MLF和逆回购利率的下调,未来货币政策和宏观政策进一步趋于宽松是确定的趋势。刘国强副行长今日也明确表示,当前一要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二是精准发力,金融部门主动出击,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三是靠前发力,要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

笔者认为,三步走的核心还是“充足发力”,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但是政策的要求是发力。在经济下行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之前,在稳经济政策没有呈现效果之前,央行的金融货币政策都还有加码的空间,并且目前来看货币政策工具箱还有空间。我们应当认识到,稳经济最核心的目标是稳定和增大宏观杠杆率中的分母,也即GDP。

随着降准降息的效应逐步显现, 未来信贷放量有很大概率会导致宏观杠杆率指标的分子,也即债务总量的上行。但市场各方应该达成共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重回老路,目前信贷放量对促进提振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有正面效果,最终会促使宏观杠杆率回归正常。只是,这个过程中如何放量,如何合理运用现有的政策空间,就将考验决策部门的拿捏程度了。

(文章来源:财联社)

标签: 央行 GDP 宏观政策 信贷 降息 降息 利率 降准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