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江苏北人“含科量”不足,股价“跳水”,引发福特科等公司“科创属性”担忧!

红周刊 记者 | 刘杰 王宗耀 
    目前,科创属性成为监管层问询重点,科创板的IPO企业“含科量”逐渐强化,这对资本市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科创属性审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严监管下,很多“伪科创”企业已经自己撤回申请,或申请被终止。因此,IPO公司若科创属性“成色”不足,想要登陆科创板恐并非易事。 
    自2019年7月,科创板第一只股票的发行至今已经两年有余,随着不断有新公司的加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扩容至345家,其中不乏表现优秀的公司,给资本市场增加了活性,给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浑水摸鱼”的公司,上市前经过粉饰包装后,公司显得十分“高大上”,科创“成色”十足,但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大股东纷纷减持套现,导致股价持续下滑,股民损失惨重。 
    或是为了应对类似情况的发生,近来,监管机构明显收紧了对科创板IPO“科创属性”的审查,9月份,科创板被否企业数量迎来峰值,吉凯基因、海和药物、天地环保3家公司接连被否决,上市委问询的核心问题均包含“科创属性”、“技术先进性”。由此可见,科创板对拟上市IPO企业科创“成色”的考察正在加强。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16日,证监会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制度进一步修订,新增“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的指标,并进一步明晰了科创板行业领域界定。制度修订后,“科创属性”成为上交所对科创板IPO公司重点问询的问题。 
    对此,武汉科技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记者表示,“科创板吸取了原来创业板的教训,创业板推出时初衷为专注科创类企业上市,但后续科创属性门槛要求逐渐放低,科创板显然在此方面想做得更好,通过IPO环节的把关,对科创属性严格筛选,体现了科创板对其市场定位高度重视。” 
    不过,在科创板IPO排队企业中,仍然有在科创属性上打“擦边球”的情形,比如,企业研发人数虽过线,但整体实力不足;研发投入占比奇高,但实际金额甚微;在定性指标认定上模糊概念等。然而,在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监管不断加强,这对于那些“浑水摸鱼”的公司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科创“成色”不足的公司,想要登陆科创板恐将更加不易。即便侥幸上市,业绩也很难持续增长,为投资者埋下隐患。 
    江苏北人股价“跳水” 
    科创“成色”不足或是元凶 
    江苏北人作为科创板首批受理的公司,其IPO时,公司全称曾为:江苏北人机器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名称中虽然含有“机器人”,但实际上其仅是从国外购买一些工业机器人、电机、电气元器件、气动元器件等原材料,进行集成组装,因此,早在IPO之时就因“科创属性”问题而被媒体广为诟病。 
    《红周刊》也曾在《失色的科创名单》一文中,对其研发不足问题进行过质疑,不过该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后,将公司名称变为:江苏北人智能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今,已经上市一年多时间,这家曾因“科创属性”问题饱受质疑的公司如今情况怎么样呢?实际上从该公司的股价走势情况,就能看出市场对其的态度。 
    2019年12月11日是江苏北人新股上市发行的首个交易日,作为科创板首批获得受理的公司,很多投资者以为按照惯例其也会连续来几个涨停,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江苏北人当日40元的开盘价也成了其历史最高价,开盘后当日股价大幅跳水,如果按照开盘价为初始价算,则其当日跌幅将近20%。此后,其股价一路下滑,到今年三季度末,跌到14.21元的新低,相比其当初40元的开盘价,跌幅高达64.48%,诸多股民“踩雷”。 
    不但股价如此,江苏北人经营质量也不佳。从其披露的数据来看,2020年其营业收入“原地踏步”,净利润则同比大幅下滑了47.68%。今年中报,其营收虽然同比有所增长,但这是建立在2020年上半年收入因疫情严重下滑的基础之上,而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则仍旧出现了29.13%的大幅下滑,实现金额仅为658万元。要知道,早在上市之前的2017年和2018年,其招股净利润增长率分别高达39.07%和48.09%。 
    其一上市业绩就“变脸”,其中虽然说与疫情因素的影响以及下游行业需求影响有关,但是如果其“科创属性”足,研发创新能力强,产品能独树一帜,也不至于一上市,便出现净利润持续下滑的情况。 
    前文我们曾提到,江苏北人IPO时,被多家媒体质疑其“科创含量”不足,而公司董事长、创始人朱振友曾回应称:“江苏北人或许不是首批科创板选手中最优质的那个,但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同样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但有意思的是2020年12月江苏北人的股票刚刚解禁,公司大股东们便纷纷开始着手减持套现,根据其发布的公告,其董监高此次计划减持合计达1370万股,减持比例高达11.68%,其中股东上海道铭更是不惜违规也要继续减持。 
    而根据Wind统计数据来看,从2020年12月以来,其公司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次数就高达20次。其公司屡屡发布减持公告,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股东们并不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否则也没有必要一路减持公司股票了。 
    换句话说,如果公司科创能力很强,大股东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愿意与公司共同成长,而要在股票大幅下跌的情况下纷纷减持公司股票呢?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恐怕与江苏北人“科创含量”不高息息相关。 
    具体来看,上市之前的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873.63万元、1083.02万元和1266.8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78%、4.32%和3.07%,下滑趋势明显。2019年上市当年,其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到1861.36万元,然而刚刚成功上市发行,到了2020年,其研发投入金额就不再增加,仅为1812.88万元,比2019年的投入还有所减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研发费用中,职工薪酬占比最高,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1~6月研发费用中人力成本占比分别为61.42%、69.98%、73.53%和82.15%,江苏北人曾在招股书中表示,其研发活动主要包括工作站或生产线规划、设计,设备和工艺测试和验证,系统集成过程标准模块开发和软件开发等工作。也就是说,其研发费用主要用于研发人员的人工成本,生产资料方面耗用很少。 
    而同周期内,其同行业公司瑞松科技研发人员薪酬占研发费用的比例则分别为50.59%、58.55%、55.19%及58.62%。两相对比,虽然两家公司研发费用中人工成本都相对较高,但瑞松科技人工成本则相对稳定,而江苏北人职工薪酬占比则在不断大幅提高,而且比例远超瑞松科技。 
    不同研发投入结构下,那研发成果对比结果又如何呢?截至2020年年末,江苏北人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44项,而作为同行业公司的瑞松科技获得的发明专利有48项,实用新型专利则有206项,远超江苏北人。如此来看,江苏北人在研发投入结构上也存在诸多疑点。 
    这诸多问题的存在,到底是其研发投入不足使然,还是说其在产业链中,所处的机器人集成组装环节本身对研发的要求就不高呢?然而不管如何,从其研发投入规模、占比以及结构来看,皆看不出其有多高的“科创含量”,而其上市后,业绩“变脸”、大股东减持、股价“跳水”等很难说与之无关。 
    福特科研发团队有“拼凑”之嫌 
    虽前有“老公司”作为前车之鉴,然而,拟科创板上市IPO排队企业中,仍不乏“科创成色”不足,但试图“打擦边球”者,比如福特科就存在“拼凑”研发团队之嫌。 
    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0年末,福特科拥有研发人员共202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2.89%,虽已超过科创属性认定标准10%的基准线,但若仔细探究,不难发现其不仅研发人员数量可能含有“水分”,研发团队整体实力似乎也偏弱。 
    研发团队实力是衡量IPO企业“科创成色”的标准之一,为营造人才济济的现象,福特科下足了功夫,其将兼职人员也纳入研发团队的范畴。 
    其兼职研发人员主要为产线工人,负责项目试制和论证工作,2018年至2020年,其兼职研发人员参与研发项目工时占其总工时的比重分别为24.76%、22.32%、21.57%。可见,兼职研发人员参与研发时长较短,主要工作仍为基础生产,故福特科将前述兼职人员定性为研发人员的做法恐有失偏颇。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也表示:“研发人员一般要求是要真正投入研发的专职人员,兼职研发人员不合适。” 
    即便福特科研发人员占比不高,但其中若皆为高学历的“强兵”,也能彰显其研发实力,然而,其研发人员学历构成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研发人员为122人,占研发人员总数比重高达60.40%,研发人员中最高学历硕士的人数为9人,占比仅为4%,其研发团队学历整体偏低。 
    上述情况引发了上交所的质疑,要求福特科说明研发团队学历情况是否足以支撑研发需求?福特科称,其研发岗位中如调装、工艺、物料员、统计员、NPI实验员等岗位,本科以下学历人员能够胜任。 
    此外,福特科还从其他部门大量调入人员扩充研发团队,累计调入人员占月均专职研发人员的比例约三成,其中,调入人员转入前工作岗位不仅包括车间产线工人,甚至还包括销售、采购、人事等。 
    另外,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其专职研发人员离职人数分别为33人、48人、24人,占月均专职研发人员比重分别为25.19%、35.29%、15.09%。而根据《科创属性持续披露及相关事项》要求,科创公司应当维持研发人员整体稳定,福特科研发团队情况明显与之相悖。 
    值得一提的是,福特科招股书介绍的主营业务为精密光学元组件、精密光学镜头,所属光电子器件制造行业,据修订后《指引》要求,科创企业应当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福特科称其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其他领域,但上交所却表示其现有材料未能充分说明此问题。 
    深圳CFA协会副会长及资深保荐人魏其芳表示,“相关规则为暂时不满足科创板重点行业属性的企业留出了一定空间,而现实情况非常复杂,申报企业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新兴产业,不能一概而论或一刀切,要视其行业性质而定,应由中介机构予以核查确认,上交所科创板审核委员会咨询相关专家后酌情定其科创属性,贯彻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从事精密光学元组件业务茂莱光学于2020年8月申请科创板上市,然而,上交所在第三轮问询中要求其解释所属科创板其他行业领域是否合理后,茂莱光学便主动撤回材料,终止了上市进程。有了茂莱光学的前车之鉴,福特科的IPO前景恐怕也不容乐观。 
    研发投入“垫底”的思尔芯 
    另外一家IPO公司思尔芯则是一家集成电路EDA领域企业,业务聚焦于数字芯片的前端验证,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原型验证系统和验证云服务等解决方案。其上游为芯片行业,在细分行业领域排名也比较靠前,理论上其应该比较重视研发,研发投入不低才对,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其披露的数据来看,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其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416.01万元、822.19万元和2219.37万元,三年投入的研发金额合计也仅为3457.57万元,尚不满足科创属性评价标准一中要求的“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6000万元”。不过由于其营业收入并不高,因此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显得不是很低,分别为19.63%、11.46%及16.68%。 
    然而,与同行业公司相关数据对比后,则又是另一番天地了。思尔芯在招股书中选择了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广立微、芯原股份、国芯科技5家国内公司以及新思科技和铿腾电子两家国外公司作为可比公司。然而,从对比情况来看,上述周期内,其研发投入占比不但分别低于同行业公司45.19%、37.87%、37.93%的均值20个百分点以上,而且在上述同行业公司中占比也是最低的。     
    另外,在绝对金额方面,在前文中我们也曾提及,思尔芯的研发投入三年合计也仅有3000多万元,然而其同行业公司仅2020年一年的研发投入就动辄数亿元,即使收入规模与思尔芯相当的概伦电子和广立微,2020年的研发投入金额就分别达到了5350.03万元和4050.38万元,显然,思尔芯研发投入的绝对金额相比同行业公司同样是“吊车尾”的。 
    那么研发团队情况又如何呢?《红周刊》记者根据思尔芯招股书及其他公司公开统计的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末,思尔芯的研发人员数量为54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45%,而前述5家国内同行业公司中,研发人员数量均远超思尔芯,而且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也均远超思尔芯,这意味着该公司在研发团队规模方面也是远不如同行业公司的。     
    作为集成电路行业公司,研发投入、研发团队规模皆在行业可比公司中处于“垫底”的位置,其科创投入真的能支撑其未来发展的需求吗?其如此的科创“成色”,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斯瑞新材在评价标准上做文章 
    在今年4月份上交所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中,共设置了两套科创属性评价标准,企业如同时满足第一套标准的4项常规指标,或满足第二套标准中5项例外条款的任意1项,即可认定为具备科创属性。 
    对于这两套指标,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红周刊》记者表示:“两套标准分别属于定量及定性指标,考虑到有些公司有重大技术突破,但未符合标准一,故补充了标准二的情况,两套标准属于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因为有了两套指标,因此,部分无法满足科创属性标准一的公司,便在标准二上做起了文章,譬如斯瑞新材。 
    据其招股书(申报稿)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39%,未达5%标准,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为4911.37万元不及6000万,且其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为5.52%远低于10%的要求,故其未达科创属性评价标准一。但其称对于科创属性评价标准二中的5项例外条款全部满足。 
    有意思的是,自称符合5项相关指标的斯瑞新材,在上交所层层核查下,其中两项被查出与事实不符。 
    其中,科创属性标准二中要求企业需满足“拥有的核心技术经国家主管部门认定具有国际领先、引领作用或者对于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的条件,斯瑞新材对此的依据为: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专家评定,其“高速轨道交通电动机转子用特种铜合金零组件制备及产业化”和“真空自耗电弧熔炼铜铬触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上交所问询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性质、职能,是否属于相关国家主管部门?相关评定是否付费?斯瑞新材这才“如实招来”,其表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为社团法人,虽受原国家主管部门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授权、委托,具有科技成果鉴定职能,但并不属于国家主管部门,相关评定花费1万元。问题在于,在上市审核标准明确要求需国家主管单位认定时,斯瑞新材仍打“擦边球”,以掩耳盗铃的方式企图蒙混过关,也说明其对自身“科创成色”底气不足。 
    另一项指标为企业需满足“依靠核心技术形成的主要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鼓励、支持和推动的关键设备、关键产品、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并实现了进口替代”的条件。斯瑞新材在申报稿及首轮问询中均表示,其主要产品“CT和DR球管零组件”及“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符合前述要求。但在二轮问询中,其改口称,相关国家鼓励政策文件列示的明细尚未具体到“CT 球管”构成部件,且中高压电产品进口替代时间始于2007年,时间较久远,故删除了相关表述。 
    在科创属性标准二的核查方面魏其芳向记者表示,“科创属性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在确保科创属性评价过程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同时保留了一定的弹性空间,体现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科创属性标准二是对4项常规指标的进一步补充,在实践中会从严把握。” 
    对于一些企业“含科量”不足,却坚持选择科创板上市的情况,武汉科技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其或是看重板块科创属性的稀缺性,又或是看重科创属性的市场定价具有更大的诱惑,但拟上市企业应本着诚信原则,谨慎选取上市板块。” 
    《指引》新规出台时,上交所强调核心思路在于明确科创板定位把握标准,聚焦支持“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在审核过程中,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 
    从近期的监管动向来看,9月份,科创板上市委一周连否两家药企,分别为吉凯基因、海和药物,前者的技术先进性和科技创新能力被质疑,后者重点被问询其核心产品均源自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是否对产品有过实质性改进?是否具有独立完备的化合物专利的发明能力?新药研发工作是否停留在化合物发现层面?这表明目前科创板对于“伪创新”企业持明确的拒绝态度。 
    此外,蓝箭电子因被连续两轮追问科创属性以及行业领域定位问题而选择主动撤回材料。其以传统封装技术为主,在先进封装领域掌握技术较少,且其先进封装系列收入占营收的比重仅在2%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蓝箭电子已通过了上市委会议的审核,但却在注册阶段“败退”,这也说明,对于企业是否具备科创属性的审查,将贯穿于申报上市的各个环节,上交所、证监会负责双重把关,这对于科创板企业整体科创“成色”的提高来说,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王骥跃表示,“监管层对于科创属性要求趋严,交易所会更多关注实质性的科创能力,而不是只看表面条件。”这也意味着,拟在科创板上市的IPO公司,即便在科创属性评价硬性指标上过线,但若科创“成色”不足,其上市之路仍将不易。 
    (本文已刊发于10月23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标签: 上市 IPO 上交所 机器人 发行 股票 业绩 证券 投资 创业板

精彩推送